感知响度(perceived loudness)的魔力
- 作者: ShiftAxis Records
- 出处: http://shiftaxisrecords.com/tutorial-8/
- 译者:安小匠
引言
谈到声音,我们通常会认为响度(loudness)是对声音强度的简单度量。然而,响度的概念并不像看起来那么简单。实际上,感知响度(perceived loudness)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从声音的频率到听者自身的听觉敏感度。
影响感知响度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是声音的频率。低频声音(如低音音符)被认为比高频声音(如高音音符)更响。这是因为低频声音具有更多的能量,并且能传播得更远。此外,人耳对低频更加敏感,这也会影响响度的感知。
另一个影响感知响度的因素是听者自身的听觉敏感度(hearing sensitivity)。有些人可能对某些频率更敏感,或者能够在较低的音量下听到声音。这会造成一种现象:某一种声音,对一些人来说是安静的,但对另一些人来说可能显得很响。
声音的持续时间也会影响感知响度。简短而突然的声音(如一声巨响)通常被认为比持续而平稳的声音(如嗡嗡声)更响。
你听到声音的环境同样会影响感知响度。例如,在安静的房间里听到的声音,可能比在嘈杂环境中听到的相同声音更响。
最后,声音的声压级(SPL,sound pressure level)也会影响感知响度。声压级是衡量声音强度的标准,通常用于确定声音的响度。然而,声压级并不总是感知响度的准确指标。
总之,感知响度是一个复杂的现象,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频率、听觉敏感度、持续时间、环境和声压级。了解这些因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欣赏声音的魔力及其对我们感知的影响。
这里有一个神奇技巧送给你,这可是金玉良言……
音频工程师普遍知道耳朵会欺骗大脑。你在参考混音(mix for reference)中听到的中低频(low mid)被提升了,而不是次低音(sub-bass);或者是在你想象的频率更高的地方提升了次低音。这个更高的频率被称为谐波频率(harmonic frequency)。这是人们常犯的一个典型错误。是的,混音中确实有次低音的音频信息,但它被隐藏在低音层之下,可以沿着那个音符的谐波频率进行提升。
在本教程中,我建议你下载一款由Voxengo提供的免费频率仪(frequency meter),名为SPAN。首先,这是一款很棒的频率仪,而且是免费的。如果你在频率窗口中滚动鼠标,你会注意到窗口中出现一个十字光标。你还会注意到,在频率窗口的顶部显示了赫兹和音分。如果你沿着整个频率范围左右移动鼠标,你会发现每个频率都适合特定范围的音分。换句话说,每个频率都有一个对应的音调。我学到该知识点的那天,我的人生发生了改变!如果你知道音符的音调,你就能更好地理解如何混音。
总之,使用这个频率仪来帮助你可视化我下面要讲的内容。
问题来了
业余混音师往往认为,应该在声音的基频范围(fundamental range)内提升次低音或任何声音频段。而专业人士明白,你不一定总要在基频范围内提升;有时最好是在声音的谐波或次谐波(sub-harmonics)范围内提升,这取决于其他冲突声音出现的位置。
例如,演奏在C2的三角波次低音,其基频在65Hz。当人们提升这样的次低音时,通常会在65Hz处进行提升。但专业人士知道,可能更明智的做法是在这个声音的谐波频率处提升,这些谐波频率分别是132Hz和262Hz,当然,这取决于其他竞争乐器层出现的位置。然而,他们常常忽视了声音的谐波和次谐波。
这种方法的问题在于,如果你的底鼓在65Hz有很多次低音信息,而你又在65Hz处提升次低音,那么这两者会变得混浊。如果你削减其中一个以让另一个有空间突出,你最终会失去那个声音的丰满度。那么,你该怎么办呢?
神奇技巧
要应对上述问题,一个技巧是提升该基频声音的谐波频率。在上面的例子中,你有一个底鼓和次低音,它们在同一个频率范围内出现。如果你在65Hz处削减次低音以让底鼓突出,你会失去次低音的力量。
我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首先将次低音与底鼓进行侧链处理,以便在底鼓和次低音同时出现时,动态地让底鼓有呼吸的空间。然后在次低音的谐波处进行凹槽提升(notch boost),以“欺骗”耳朵,让它们以为基频已经被提升了,但实际上并没有。这种方式的美妙之处在于,你可以在不需要提升声音基频次谐波的情况下,提升声音的响度。
解释声压级
上面的技巧,是与你乐器轨道的声压级(SPL,sound pressure levels)有关的。SPL是另一种表达声波强度的方式。较低频率的信息需要更高的强度,才能达到与较高频率信息相同的强度(见下图)。
“感受”,而非“听到”
因此,我们来运用上面的例子。在132 Hz处进行凹槽EQ提升所需的分贝较少,以达到在65 Hz处相同的提升效果。这使得你整体混音中添加的重量感(weight)更少。最终,欺骗耳朵认为事物声音更响,而实际上,你在混音过程中并没有增加那么多的重量感。这,是关键。如果你在混音中添加的重量感更少,你就为其他乐器腾出了更多空间。
由于大多数次低音频率出现在如此低的频率范围,因此这几乎是人耳无法听到的。次低音通常被称为“感受到”的频率范围。这意味着次低音通常被感受到,而不是被听到。如果你曾经去过舞厅,你会感受到胸腔里低音澎湃。而这,就是你体会到的次低音频率。你可能也听到了低音,但那只是由于那个低音的谐波频率被你听到了——因为人耳难以听到65 Hz以下的声音,而且也无法听到20 Hz以下的频率。
感知响度
感知响度是听到的,而不是感觉到的。因此,当你提升声音的谐波频率,以欺骗耳朵认为基频得到了提升时,这会提高该声音的感知响度。很简单。这是大多数业余混音师不了解的技巧。一旦你发现其中的力量,你的混音本领将会突飞猛进。
小心使用
然而,你必须非常小心,别在不佳的频率范围内提升过多,通常这些频率范围在200Hz~300Hz,以及2000 Hz~3000 Hz之间。这些区域,分别是浑浊和刺耳的声音形成的地方。
因此,以C2的三角波次低音为例,我们可以看到你可能不想在262 Hz处(浑浊范围)提升太多,就和为132 Hz频段做提升一样。然而,在这些范围内进行提升是可以的,只是要谨慎操作,并适度提升。
这些频段通常会变得浑浊或刺耳的原因是:所有乐器通常都会有一些基频、谐波或次谐波频率重叠的地方,而重叠之处就位于这些频段里。重叠的声音越多,这个频率范围的重量感就越大,结果就是导致频率冲突,使听感变得更加浑浊(低频)或刺耳(高频)。
旁注
尝试将你的鼓击音调调到与你的歌曲音调一致。如果你知道底鼓的音调,你就可以更好地将其与低音和次低音进行混音。
再次使用上面的C2例子。如果你知道你的底鼓是C2调,并且你的歌曲的调是A调,而你的低音的主音符也是A调。你知道它们会在27 Hz、55 Hz、110 Hz和220 Hz处出现。这样你就可以更好把控提升哪个频率,以使每个声音分别突出。因此,如果你在55 Hz、220Hz,以及可能的440 Hz处提升低音,那么你就知道110 Hz处可以提升底鼓(底鼓的主要频率通常在80 Hz到120 Hz之间)。结合侧链处理,你将拥有一个非常突出的低音和一个音调和谐的、突出的(standout)底鼓。尽管记住,频率越低,需要的提升值(分贝)就越少。因为我们的技巧,是在更高的频率上进行提升,以增加感知响度(perceived loudness),而不是感觉响度(felt loudness)。感觉响度是重低音(subwoofer)的范围。听觉响度在其之上,通常在65Hz以上,但这取决于很多因素,其中之一是你的音箱或耳机的质量。
这让我回到了我关于使用高通滤波器来快速参考混音整洁性的观点。所以,你可以让你的混音摆脱感觉响度,只听到听觉响度。明白了吗?是的,你必须参考感觉响度。但它应该被视为隐藏的层次,而不是主要的焦点。
你在更高频率上提升的原因是,它需要更少的EQ提升来增加某物的听觉(感知响度)。所以回到我们A调的歌曲例子。你需要在55 Hz处做更多的提升,才能获得“在更高频率处只需提升1 dB”的相同效果。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倾向于过度提升低频部分。实际上他们可以在更高的频率范围内进行提升,以此为基础而使用更少的提升值,从而达到相同的效果。因此,减少混音的压力,就可以减少浑浊。
下面这张图描述了我的意思。它显示的是等响度曲线(equal loudness curve)。你看到的是声压级(dB)(左侧),红线表示频率范围内的等响度。因此,接近10 Hz时,你需要将声音提升到130dB,而相同的声音在1000 Hz时只需提升到100 dB即可听到。明白了吗???
在影院中使用的技巧
大多数电影公司在为恐怖电影添加音乐时,通常会加入低频背景嗡嗡声,有时低于20 Hz,这低于人耳的可听范围,但能显著地被感觉到。这会增加整体声音的压力水平,而不被听到。这种增加的重量会被听众感觉到,使听众感受到额外的紧张感,而实际上并没有听到。所以,当你在电影中知道某些恐怖的事情即将发生时,通常是这个技巧在发挥作用。音乐人和制作人也可以利用同样的技巧,但要小心,因为这会增加混音的重量,通常不建议使用。我的建议是放弃这种方法,因为有更好的方法可以提升你混音的强度。
可下载 Midifan for iOS 应用在手机或平板上阅读(直接在App Store里搜索Midifan即可找到,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直接下载),在 iPad 或 iPhone 上下载并阅读。